一、心理学院办学定位
心理学院的办学理念:育人为本,追求卓越。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发源于我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我国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四川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四川师范学院院长的刘绍禹先生于1960年主持建立的四川师范学院教育系,是四川省内最早开办的心理学专业。1983年在学校教育专业招生,2000年申报本科批次招生;2010年获选四川省本科高校省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选省级一流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3年获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授权点,2013年开始招收“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2014年获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授权点,2018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22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3年获批四川省“贡嘎计划”I类学科建设点,2023年11月获批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院的前身是2005年成立的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6年更名为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2019年设立独立的心理学院。可以说,近年来川师心理学科和心理学院发展持续加速,定位愈加清晰。目前,心理学院下设一个本科专业,即“心理学”(师范)专业。
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定位:扎根四川,面向西南,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四川师范大学校训“重德、博学、务实、尚美”为主线,围绕“三心四能五结合”的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践行“课程体系+成长环境”的教育理念,以专业认证为导向,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和心理学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追踪国际心理学学术热点和行业发展新方向,培养一批既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具备理想信念和奉献的热情、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复合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二、心理学院办学优势与特色
办学优势一: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水平精湛的师资队伍。
学院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基础扎实、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人。现有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峨眉计划”专家1人,厅级创新研究团队1个。
办学优势二:学院建设有较为齐全的软硬件资源。
软硬件资源方面,学院现建有基础心理实验室、脑电实验室、个体心理辅导实训室、沙盘游戏实训室、团体心理辅导实训室、音乐放松与反馈实训室等系列实验实训室,同时购买总值逾500万元的大型精密实验设备,以及心理实验软件、心理统计软件、大型数据库等电子资源300多台(套),便于老师开展相关的课程教学活动。同时,为全院教师配备了教师工作室、教研活动室、学术会议室等,总计面积2000余平米。
办学特色一:与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除本院老中青三代优秀骨干教师充分参与本科教学以外,近几年依托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获批和“贡嘎计划”的建设,我院还以各种方式聘请同为心理学学科的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型青年才俊为我院本科生开设学期课程,进而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参与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四川师范大学首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张丹丹研究员计划为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学通识类课程,有重大科研成果的中青年学者袁加锦教授和王福顺教授领衔为本科生开设专业选修课《情绪心理学》等,充分利用了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平台。
办学特色二:以“本科微方向”为特色,落实“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
“三位一体”是指以专业方向为横轴,以专业发展为纵轴,以专业创新为特色,支撑学生多元发展,分类培养各领域人才。心理学专业自22年9月开始起更名为网络心理与行为进行招生,但仍保留了传统心理学的优势方向——师范方向。学生大一后根据自愿原则进行方向选择,并于大二上开始进行方向课学习,同时开启“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师范方向除了学习心理学核心基础知识,还注重教师教育课程和技能学习,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网络方向,立足学科基础知并放眼前沿理论学习,注重科研实践锻炼。
办学特色三:践行“三心四能五结合”培养目标,实行“本硕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始终关注学生多元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开发,同时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为最大程度做到资源共享,互通互补,学院实行了“本硕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仅2022年初至今,学院本科、研究生“实习见习工作组”就积极联系各类中小学、专业机构、社区、企业等单位,新增签约实训基地累计20家。并建立院级“三习”管理工作制度,对学院每年的见习、实习、研习工作进行规范化实施及管理。通过这一工作,不仅培养了学生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和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和谐能力的提升方面,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三、心理学院人才培养举措与成效
心理学院全体师生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建设、党建工作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持续发力,不仅为学生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了优质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进行了多元培养体系建设,注重学生个性成长;使学生在内生发展的同时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师资力量的有效帮扶与指导。近年来,学院在以下若干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果丰硕。
1 课程建设多点开花
1.1 新增立项的课程和教改项目
心理学专业新增立项1门省级一流课程《咨询心理学》。
本项目主要成员靳宇倡教授新增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立项1项。
本项目主要成员靳宇倡教授新增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立项1项。
本项目主要成员靳宇倡教授新增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22年主题案例立项1项。
1.2 新增结题的课程
1.2.1学院李俊一副教授校级教改项目《心理学研究方法》成果丰硕
我院青年骨干教师李俊一副教授于2021年成功申报《心理学研究方法》校级教改项目,并于2023年顺利结题。李俊一副教授将自身学术专长(教育大数据)、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公开发表了2篇教改论文,而且还编制了课程专属的题库并经过随机对照试验检验;同时依托自身科研兴趣与主攻研究方向,自主开发了两套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在线学习平台,可分别用于微信手机端和电脑端。其中,手机端版本已在2022年10-12月的课程中进行了实际运用,收集了学生在平时作业和期中测验的实时交互数据,并进行了机器学习建模研究,对学生的钻牛角尖行为开展了预测和干预。该项目研究的成果,将极大地有助于教师根据对学生数据的分析调整教学策略和设计,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成效。后续将继续对更多的学习行为、情绪和元认知进行分析,也将尽快部署该学习平台的电脑端,以更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该项目的顺利完成,也为我院建设心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图1 项目团队自主开发的移动端在线学习平台
图2 项目团队正开发的电脑端在线学习平台Deliberate
图3 项目团队发表的教改文章之一
我院心理学专业课教研室主任毕翠华教授于2021年成功申请校级教改项目《实验心理学》,并于2023年顺利结题。
该课程在改革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位-体目标”的培养。在知识讲授方面,本章节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实验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掌握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在能力培养方面,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学会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能做到以下“四会”:一会领会实验设计的要领:认识实验设计中各种变量以及如何选取变量,了解实验设计涉及的3个基本问题以及实验设计方案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二会记住不同实验类型:会根据现实问题需要和理论探索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三会辨别影响实验的信效度:在学习影响实验信效度的基础上解决信效度偏低的问题。四会设计自己研究所需要的实验:了解实验设计的整个流程,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合理进行实验设计。在“四会”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模糊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在价值塑造方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当中,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院青年骨干教师王小艳副教授于2021年成功申请校级课程思政类示范课程《认知神经科学》教改项目,并于2023年顺利结题。
根据《四川师范大学2020年“课程思政四大工程”立项项目建设要求》,课程思政类-示范课程《认知神经科学》已经完成了预期效果。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负责人始终坚持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表现得到提升。第二,脱离传统的讲授法,利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通过实验实训项目训练,学生掌握了脑电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学生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提高。
基于本课程,项目负责人在省级期刊上发表教改论文1篇。《认知神经科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获得四川师范大学2022年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1.3 郭英教授《公共心理学》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以下是该课程的基本概况。
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公共心理学 | 是否曾被推荐 | ○是 ●否 |
课程负责人 | 郭英 | ||
负责人所在单位 |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
课程适用对象 | ☑本科生 ☑社会学习者 | ||
课程性质 | ☑高校学分认定课 ☑社会学习者课程 | ||
课程分类 | ●通识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课 | ||
□思想政治理论课 □创新创业教育课 ☑教师教育课 □实验课 | |||
课程讲授语言 | ●中文 ○中文+外文字幕(语种) ○外文(语种) | ||
开放程度 | ●完全开放:自由注册,免费学习 ○有限开放:仅对学校(机构)组织的学习者开放或付费学习 | ||
主要开课平台 | 学银在线 | ||
平台首页网址 | |||
首期上线平台及时间 | 学银在线,2019年10月25日 | ||
课程完整开设期次及最近两期开课时间 | 7期,2022年2月28日-2022年6月30日,2022年10月20日-2023年1月20日,2023年3月1日-2023年6月25日。 | ||
课程链接 | |||
主要教材 | 心理学基础,978-7-5041-7240-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2018年1月重印)
|
课程团队情况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序号1为课程负责人,总人数限5人之内) | |||||||||
序号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单位 | 职务 | 职称 | 手机号码 | 电子邮箱 | 承担 任务 | 平台用户名 |
1 | 郭英 | 1963年5月 | 心理学院 | 教授 | 13808238655 | Guoying517@163.com | 总体规划、线上教学 | 13808238655 | |
2 | 靳宇倡 | 1971年11月 | 心理学院 | 院长 | 教授 | 18030685267 | 370393895@qq.com | 资源建设、线上教学 | |
3 | 周天梅 | 1965年12月 | 心理学院 | 教授 | 13698316397 | 1433649423@qq.com | 资源建设、线上教学 | ||
4 | 周蜀溪 | 1970年11月 | 心理学院 | 副教授 | 13540824751 | 352173614@qq.com | 资源建设、线上教学 | ||
5 | 杨小洋 | 1977年11月 | 心理学院 | 副院长 | 副教授 | 15918837891 | 31835218@qq.com | 资源建设、线上教学 |
课程团队其他成员 | |||||||
序号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单位 | 职务 | 职称 | 承担任务 | 平台用户名 |
1 | 徐华春 | 1980年12月 | 心理学院 | 专业心理教研室主任 | 副教授 | 课程建设、线上教学 | |
2 | 李放 | 1987年07月 | 心理学院 | 副教授 | 课程建设、线上教学 | ||
3 | 张皓 | 1963年04月 | 心理学院 | 教授 | 资源建设、线上教学 | ||
4 | 范越阳 | 1977年02月 | 心理学院 | 讲师 | 信息发布、线上教学 | ||
5 | 李俊一 | 1989年03月 | 心理学院 | 副教授 |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 ||
6 | 周升群 | 1977年01月 | 心理学院 | 公共心理教研室主任 | 讲师 |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 |
7 | 毕翠华 | 1984年03月 | 心理学院 | 副教授 |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 ||
8 | 李琼 | 1986年10月 | 心理学院 | 讲师 |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 ||
9 | 罗佳 | 1986年02月 | 心理学院 | 讲师 |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 ||
10 | 贡喆 | 1987年09月 | 心理学院 | 讲师 |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 ||
11 | 王小艳 | 1985年12月 | 心理学院 | 讲师 | 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
1.4 王福顺教授、袁加锦教授领衔本科生《情绪心理学》团队教学
由同属心理学科的心理学院王福顺教授、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袁加锦教授两大知名专家、教授共同领衔并带领团队开设的“社会服务方向”专业必修课《情绪心理学》在我院已经授课两轮(两学年),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好评。
四川师范大学2022-2023第一学期本科课程非标考试实施方案
学院 | 心理学院 | 专业 | 心理学 | |||
课程名称 | 情绪心理学 | 课程代码 | 030393 | |||
授课教师 | 袁加锦、杨洁敏、王福顺、田宇、杨倩、高伟 | 授课班级 | 2020级1、2班社会服务方向 | |||
非标考试实施方案 | 1、考试题目:情绪心理学研究提案(Research Proposal)撰写 2、考试说明:期末考试的研究提案撰写由两部分构成:文献综述(50%) + 研究设计(50%)。 3、具体要求: 1、研究提案的主题须情绪心理学相关,用英文撰写。 2、研究提案字数不低于3000 words(不算参考文献、题目和摘要); 3、不能抄袭和直接借用他人的论文,否则计以零分,并以考试作弊论处。 4、文献综述要求至少做到文献完备、述评结合,提出科学问题和基本假设。 5. 研究设计要求至少做到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方法正确、样本量及确定方法合格、无关因素控制得当、拟采用的统计模型正确。 7.以近10年内的文献为主要参考文献(以英文为主兼顾部分优秀中文文献),文献数量不低于20条; 8、研究提案撰写以《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为准;写作规范,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9.特别注意:参考文献引用请引用第一手文献(即引用的每一条文献之中需有能支撑拟阐述观点或事实的描述);拒绝引用间接文献(通过某一篇综述文章直接照搬,不核实源头文献的恰当性) | |||||
1.5 靳宇倡教授参编教材《Hadoop大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与实践》(第2版)出版发行
由我院院长、本项目主要成员靳宇倡教授参编的“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大数据技术类)《Hadoop大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与实践》正式出版发行。
2.1 新进教师一览表
2021年以来,学院心理学专业新入职教师8位(21年两位、22年1位、23年5位),其中正高职称两位,其余为学科骨干C类。
项目期间(2021年-2023年)引入新入职教师一览表
入职时间(年) | 姓名 | 出生年月 | 毕业院校 | 研究方向 | 入职岗位 |
2021 | 汤岷岷 | 1986.09 | 老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 学科骨干C类 | |
2021 | 郭爽 | 1984.08 | 学科骨干C类 | ||
2022 | 孙翠翠 | 华中师范大学 | |||
2023 | 曹晓君 | 西南大学 | 四级教授 | ||
2023 | 王福顺 | 神经心理学、情绪心理学 | 二级教授 | ||
2023 | 谢珮 | 1991.10 | 西北师范大学 | 变态心理学、精神分裂症 | 学科骨干C类 |
2023 | 周志恒 | 1984.04 | 加利福利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 认知心理学、知觉 | 学科骨干C类 |
2023 | 郑铨 | 1988.04 | 华中师范大学 | 大数据心理、社会心理 | 学科骨干C类 |
2.2 学科人才
2.2.1 新增四川师范大学唯一一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张丹丹教授
2.2.2 新增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雷怡教授
学院青年骨干教师李放副教授荣获四川师范大学(2021-2023)年度“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近年来(2021年-2023年)新增学生发表学术论文一览表
学生 姓名 | 论文名称 | 时间 | 期刊类别 |
曲佳晨 | 信任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吗? | 2021 |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
伍嘉麒 | 攻击性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 | 已录用排刊中 |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
高艺璇 | The effect of Collectivism on Mental Health in the COVID-19:A | 2022.1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
李海燕 | Gender stereotype and Hostile Sexism among Chinese Youth:The Role of Self-constructal and Zero-sum Perspective | 2022.6 |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
宁薛渲 | 我高估了别人对我的关注度 | 2022.6 | 中学生博览.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
周艺萍 | Sense of power and online troll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esteem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 2023.8 |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Africa |
近年来(2021年-2023年)新增学生参加会议一览表
学生姓名 | 会议名称 | 参加时间 | 会议类型 |
伍韫旖 | 3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ICP) | 2021.6 | 国际学术会议 |
梁静静 | 第25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2023.10.13-15 | 国内学术会议 |
杨婉婷 | 第25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2023.10.13-15 | 国内学术会议 |
周艺萍 | 第25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2023.10.13-15 | 国内学术会议 |
李钱刚 | 第25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2023.10.14 | 国内学术会议 |
赵晶华 | 第四届四川省韩国学学术会议 | 2023.10.14 | 国际学术会议 |
3.2 新增学生获奖情况
近年来(2021年-2023年)新增学生获奖一览表(部分)
学生 姓名 | 竞赛名称 | 获奖时间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曾宇宁 | 首届全国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在线实验精英赛 | 2023 | 国家级 | 二等奖 |
李钱刚 | 首届全国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在线实验精英赛 | 2023 | 国家级 | 二等奖 |
范彦怡 | 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2023 | 省部级 | 一等奖 |
魏艳丽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2023 | 省部级 | 二等奖 |
丁双 | 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2023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张旭 | 第九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2023 | 省部级 | 金奖 |
龚佳仪 | 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2023 | 省部级 | 二等奖 |
邓秋丽 | 2023第三届“心尖上的中国”全国大学生525心理知识大赛 | 2023 | 国家级 | 一等奖 |
邓秋丽 | 2023年第四届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大赛 | 2023 | 国家级 | 金奖 |
徐理贤 | 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 | 2022 | 国家级 | 一等奖 |
贾浇浇 | 2022年“挑战杯”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 2022 | 省部级 | 银奖 |
贾浇浇 | “建行杯”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2022 | 省部级 | 铜奖 |
刘海龙 |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 2022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汪杰龙 | 2022年“挑战杯”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 2022 | 省部级 | 银奖 |
汪杰龙 | “建行杯”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2022 | 省部级 | 铜奖 |
范彦怡 | 2022年(十五届)“华迪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2022 | 国家级 | 二等奖 |
苟燕婷 | 2022年(十五届)“华迪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2022 | 国家级 | 二等奖 |
敬羚珠 | 2022年(十五届)“华迪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2022 | 国家级 | 二等奖 |
陈昊楠 | 四川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2022 | 省部级 | 三等奖 |
陈欣 | 四川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2022 | 省部级 | 三等奖 |
丁盼盼 |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 2022 | 国家级 | 三等奖 |
孙钦玙 | 四川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2022 | 省部级 | 三等奖 |
郑孝铖 | 四川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 2022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徐理贤 | 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 | 2021 | 省部级 | 二等奖 |
石晶晶 | 全国高等院校英语能力大赛四川省三等奖 | 2021 | 国家级 | 三等奖 |
李海燕 | “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 | 2021 | 国家级 | 一等奖 |
严诗絮 |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 2021 | 国家级 | 一等奖 |
刘海龙 | 外教社•词达人杯 | 2021 | 省部级 | 二等奖 |
3.3 新增学生专利情况
学院2020级本科生周艺萍获四川师范大学第十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四川师范大学2023年特等奖学金入围奖。
本科生深造率从2022届的21%提升至2023届的27%。
2022年7月5日上午,心理学院副院长杨小洋副教授到四川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参加“四川省互联网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讨座谈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关于互联网学院建设的心理学基础简介”的专题发言。
以下为论证会交流PPT截图(部分):
网络心理与行为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评审汇总表
专家姓名 | 工作单位 | 职称 | 评审结论 | 评审意见和建议 |
张文新 | 山东师范大学 | 教授、博导 | 优秀 | 培养方案、毕业要求中应加强对学生科研素养、科研能力、国际视野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可考虑借鉴国外同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 |
周宗奎 | 华中师范大学 | 教授、博导 | 优秀 | 该方案虽然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形式和各个环节的要求与安排,但是限于课时紧张,对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网络心理与行为领域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还需要给与更多的重视!特别是这个领域的实践训练、应用场景和行业部门的作用发挥,应该更多考虑安排训练对机会和资源投入,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以实习、见习、项目参与、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体现实践学习的要求和机会。对新兴的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应予以关注,以提高本方向人才培养的未来适应性。 |
白学军 | 天津师范大学 | 教授、博导 | 优秀 | 1. 建议将网络心理学课纳入到核心课程,提高对此门课学习的重视程度。 2. 在实习和见习环节,要加大网络管理部门和网络公司的要求。 |
何先友 | 华南师范大学 | 教授、博导 | 良好 | 1. 培养目标建议更加明确一些,要能预期学生毕业 5 年左右的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目前的表述过于宽泛,看不出“网络心理与行为方向”的主要目标定位是什么,并且定位略低,看不出毕业五年左右的目标定位。 2. 因为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聚焦,使得方案的课程设置总体上系统性不强,几个微方向的课程模块化不强,有点零散。 3. 毕业要求的表述有点冗长,可以更简洁一些。 4. 目前的方案各个部分处于分散状态,需要进行进一步整合。 |
方晓义 | 北京师范大学 | 教授、博导 | 优秀 | 1. 课程配置应更加聚焦于互联网社会的时代需求,突出本专业相对于传统心理学专业的区分度。 2. 在培养方式上,应更积极地引入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技术。 |
雷雳 | 中国人民大学 | 教授、博导 | 优秀 | 1. 必修课中的几门课的编码是否代表排课顺序? 2. 教育心理学排课可以稍微后移,毕竟是应用类课。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也是如此。 3. 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更为基础,可以前移。 4. 变态心理学改为必修课可能更好,替换健康心理学? 5. 网络心理与行为方向中,网络心理咨询、传媒心理学,改为必修可能更好——现在的必修课中“网络”特色少了点。 |
游旭群 | 陕西师范大学 | 教授、博导 | 良好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教育方向和网络心理与行为方向也存在可交叉融合的领域,如网络教育的发展,给这两个方向带来了领域的交叉,所培养的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及心理问题应对中也会普遍存在与网络心理与行为相关的问题,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 如何提升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及用户体验等问题。因此建议在两个方向课程设置时增设相关内容,并且有部分选修课供跨方向选修。
|
新闻稿全文:
心理学院组织部分教师赴湖南高校考察学习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3月12日
查看:92
来源:
为加强我院心理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积极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心理学院成立了由院长靳宇倡带队,分管教学副院长杨小洋、教学办主任方丹逸、党政办主任李林霞、学院认证工作骨干教师李俊一、李琼参加的考察组,3月6日—7日,赴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高校考察学习。
3月6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党委书记汪植英、分管教学副院长丁道群、心理学系系主任屈卫国、心理学系党支部书记王国猛、行政办主任徐新年、教务办主任李岱峰热情接待了考察组一行。 院长刘铁芳教授致欢迎辞,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发展理念、人才培养路径、学科建设举措等。分管教学副院长丁道群教授着重介绍了心理学一流本科建设工作、心理学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等相关工作经验。在座谈交流环节,心理学院院长靳宇倡对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对此次考察学习的悉心安排、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介绍了近年来学院各项工作取得的成就及经验,并就如何进一步抓好学科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发展、师范专业认证前期准备工作等目前学院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与湖南师大教科院同仁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3月7日上午,学院考察组前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进行考察学习。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胡春光、分管教学副院长黄月胜、心理学系系主任刘文、实验室主任黄杰、党政办主任李令、教学办主任任卓热情接待了考察组一行。院长胡春光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学院基本情况。副院长黄月胜从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及协调衔接、相关材料准备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师范专业认证的工作内容以及学院在认证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比如课程方案的制定、自评报告的撰写、支撑材料的整理归类等。会上,参与相关工作的负责人和教务秘书,分别就材料准备、课程建设、学生培养、资料整理、实践基地建设等做了细致深入的介绍。我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杨小洋、教学办主任方丹逸以及认证工作骨干教师李俊一、李琼分别围绕认证工作“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就培养方案修订、相关制度规范、认证指标细化、毕业生发展等,进行了了解咨询。座谈会后,考察组一行参观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在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涉及的学院文化、实验室、资料室等方面建设情况。
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我院考察组细致深入地了解了师范专业认证准备工作中的各项流程及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学院将积极安排部署,扎实做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前期准备,努力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供稿:李林霞,审核:杨小洋,终审:肖柯)
学院新闻稿网址:https://psy.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8142161357484089
3月29日上午,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昌霞、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魏然、应用心理学系教研室主任喻轲、应用心理学系辛勇教授等一行6人,来学院交流调研。交流座谈会在新松苑4楼会议室举行,学院院长靳宇倡、副院长杨小洋、副院长陈智勇、教学办主任方丹逸、研究生办主任于少萍等参加本次交流会。
3.30日上午,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路宏、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金戈、应用心理学系教师王华、教学科研办公室副主任席海婷,到我院调研学习。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杨小洋、专业课教研室主任徐华春、学工办副主任蓝海、党政办主任李林霞,参加了座谈会议。
4月20日上午,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麻超,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学科负责人蔡文伯,师范学院研究生管理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范树花,到学院交流调研。交流座谈会在4楼会议室举行,我院党委书记肖柯、院长靳宇倡、副院长杨小洋,教学办公室主任方丹逸、研究生教学办主任于少萍、实验室胡东老师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学院新闻稿网址:https://psy.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8158574838461890
学院新闻稿网址:https://psy.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8158583221190459
学院新闻稿网址:https://psy.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8179366443395193
2023年,学院与大成都范围及周边市区县新签约就业实习基地协议共5家,此举为我院本科生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再添砖瓦,有力支撑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和本项目的分类培养问题研究及实践探索工作。
以下为5份协议书PDF文件截图(仅首页)。
(6)学院骨干教师徐华春教授赴美访学
2022年,学院骨干教师徐华春教授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心理学系交流访学1年,取得丰硕成果。下图为徐华春副教授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心理学系与导师、同学在一起,及回国后所作访学汇报PPT首页截图。
10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我校承办的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在狮子山校区召开。本次大会主题是“数字化时代下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旨在探索数字化时代下人类心理和行为普遍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更大的心理学力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近2800人参加了本次大会。本次大会是心理学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举措,是心理学人携手奋进、共创未来的具体行动。四川师范大学承办此次会议,对于学校更好实施学科强基工程、科研立校工程,全面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必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促进作用。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也将以承办此次大会为契机,努力攀登学科建设新高峰。
4.2.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
依托“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定向委托项⽬课题“中国学龄⼉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四川师范⼤学队列建设”和“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项⽬(⻘年科学家项⽬)”⻘少年焦虑发⽣发展的早期预防及脑机制",本研究⽅向⼉童⻘少年⼼理发展为核⼼,以促进⼉童⻘少年学业成就和⼼理健康为重点,全⾯开展发展与教育⼼理学的研究。
特⾊与优势:
1. 借助电⼦及网络测评⼯具,同时基于省级教育测ᰁ平台及其各中⼩学校⼼理健康建设⽹络,开展纵向脑发育及⾏为发展的追踪应⽤类研究。从⾏为与神经层⾯对部分问题⼉童⻘少年开展诊断与干预训练,同时为国家⻘少年⼉童脑计划⼤队列项⽬提供四川省的数据⽀持,最终为国家教育主管⾏政部⻔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围绕学⽣发展核⼼素养的要求,围绕四川省各年龄阶段正常⼉童⻘少年的认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探究其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各年龄阶段⼉童科学有效的学习和教育策略,促进⼉童⻘少年的全⾯发展;
3. 关注部分中⼩学⽣及学龄前⼉童的特殊⼼理与行为问题,如学习障碍、学习动机不⾜、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等)、强迫⾏为、注意⼒缺陷障碍、社交障碍、⽹络成瘾、⾃杀冲动等,考查其成因及形成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预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主要成果:
已在Behavioral Brain Science, Journal Anxity Disorders, NeuroImage, The Journal of Pain, Psychophys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以及《⼼理学报》和《⼼理科学》等国内外⾼⽔平学术期刊发表论⽂50余篇,承担包括2项科技部᯿⼤项⽬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项⽬10项,团队成员有1⼈⼊选国家⼈才⼯程⻘年学者,1⼈⼊选四川省第⼗三届学术技术带头⼈,3⼈⼊选四川省千⼈计划和万⼈计划⻘年⼈才项⽬,先后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会⾼等院校⻘年科学奖⼆等奖”和“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表现出了较⾼的学术⽔平。
主要研究领域:
本⽅向主要研究⼈类学习与记忆的认知机制和学习能⼒发展的规律特点。运⽤最新的⾏为、脑成像、脑调控技术,确定与⼉童⻘少年学习与记忆相关的脑与认知机制,及其在幼⼉到⽼年各个年龄阶段的发育⽔平。关注个体的记忆、注意、动机、情绪、认知调控等因素对其学习能⼒的贡献。关注当下社会环境因素,尤其是⼿机及⽹络依赖对个体学习及记忆能⼒的影响,探索发展有效提升学习与记忆能⼒的科学⽅法和技术⼿段。
特⾊与优势:
1. 工作记忆的存储加⼯机制;
2. 记忆、注意、动机、情绪、认知调控等因素对个体学习能⼒的贡献;
3. 社会环境因素,尤其是⼿机及⽹络依赖对个体学习及记忆能⼒的影响;
4. 探索发展有效提升学习与记忆能⼒的科学⽅法和技术⼿段。
主要成果:
⾃2019年以来,已在Current Biology, 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Neuro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以及《⼼理学报》和《⼼理科学》等国内外⾼⽔平学术期刊发表论⽂3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5项,团队成员包括四川省千⼈计划特聘专家领军⼈才、⻘年⼈才各1⼈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后备⼈选1⼈。
主要研究领域:
包含情绪⼼理学和健康⼼理学,主要研究抑郁、焦虑等情绪和⼼境障碍的脑神经机制、精准测量与神经调控治疗。
特⾊与优势:
1. 解析情绪调节(特别是负性情绪下调节)的神经环路,已发现前额叶不同⼦区域功能在不同情绪调节策略间存在分离,获得国际同⾏⾼度认可;
2. 采⽤⽆创经颅电或磁刺激精准激活⼤脑的情绪调控脑区,或利⽤神经反馈训练改变⼤脑情绪体验脑区的神经活动,从⽽帮助病患降低负性情绪体验,提⾼情绪调节能⼒,进⽽缓解症状,恢复社会功能。
主要成果:
⾃2019年以来,已在Nature Human Behavior,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Psychological Medicine, NeuroImage, Emotion以及《⼼理学报》等国内外⾼⽔平学术期刊发表论⽂40余篇,承担国家级项⽬5项。团队成员⼊选国家⼈才⼯程⻘年学者1⼈ ,四川省千⼈计划⻘年⼈才1⼈;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进⽔平。
主要研究领域:
包括社会⼼理学和管理⼼理学。以⻄部独特的社会⽂化⽣态为背景,主要研究灾后⼼理、⽹络⼼理、社会认同、消费者决策⾏为等。
特⾊与优势:
1. 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族认同为⽬的进⾏深度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法,结合社会⼼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法,探索中华⺠族认同的形成和演变机制。利⽤⼤样本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段,收集⺠族认同的态度、归属感和⽂化认同的数据,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建议;
2. 探讨不同群体在社会认知和社会决策中的⼤脑活动: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等神经科学技术,研究不同群体在社会认知任务中的⼤脑激活模式和信息加⼯过程;
3. 研究社交⽹络舆情/社会认同机制:利⽤社交网络分析技术、情感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法,对社交媒体上的舆情数据进⾏⼤规模挖掘与分析;
4. 探讨协同消费⼼理以及消费者⾮理性决策⾏为研究:运⽤⾏为经济学和⼼理学等多学科⽅法,通过实验和问卷调查手段,揭示集体消费决策的⼼理机制和协同效应,以及个体在购买过程中存在的⼼理偏差和决策错误的原因,为优化消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成果:
自2019年以来,已在Trauma, Violence & Abuse,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Emotion, Addiction Biology,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等国内外⾼⽔平学术期刊发表论⽂2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7项;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团队成员包括省学术与技术带头⼈等省部级⼈才项⽬获得者2⼈次。
4.2.5 纪检监察心理与行为方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围绕纪检监察⼼理品质与教育,违纪心理研究与预防,纪检监察情绪的识别与调控三个领域开展研究⼯作。
特⾊与优势:
1. 在理论建设层⾯,利⽤认知神经机制与社会群体⾏为等多尺度融合的学科集群优势,创新研究范式和⽅法,为党和国家的纪检监察实务工作提供助⼒;
2. 在⼈才培养方面,吸引纪检监察学科带头⼈和领军⼈才,培养兼具理论⽔平和实践经验的纪检监察专业学生;在成果转化方面,为国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政策制定、标准建⽴提供完善的理论⽀持;
3. 在社会服务⽅⾯,开展⼲部培训,探索党内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的有效⼼理学路径。
主要成果:
⾃2019年以来,已在JAMA Network Open, Cerebral Cortex, NeuroImage, Emotion以及《⼼理学报》等国内外⾼⽔平学术期刊发表论⽂3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6项,出版社国家“⼗三五”重点规划项⽬著作《情绪易感性的认知神经科学》,编制了国际上⾸个标准化的情绪调节词语库。团队成员⼊选四川省千⼈计划特聘专家⻘年⼈才2⼈。
4.2.6 教育神经科学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
将教育学和脑科学整合起来,探讨⼈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包括教育学与脑科学、情绪科学,认知科学的联系等⽅向;尤其是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情感教育的神经⽣理机制。
特⾊与优势:
传统的教育神经科学多以⼼理学和认知科学作为桥梁来研究教育现象,⽬前基于脑功能的教学和学习也就成为了新的发展⽅向,其⽬的在于运⽤神经科学来修正传统的认知理论,并为教育和学习提供指导。具体方向包括:
1. 围绕教育与情绪的神经科学进⾏深度研究,探讨其背后的神经⽣理机制。
2. 致⼒于探讨并推⼴SEL教育,围绕⼉童⻘少年的社会情感学习,从教育神经科学的⻆度对SEL教育⾏为进⾏研究。
3. 从情绪为切⼊点探讨情绪与认知、学习的神经⽣理机制。创建了“情绪三原⾊理论”和“情绪流”学说。从情绪三原色理论与情绪流学说⻆度探讨情绪与认知、学习等教育相关的相互作用及神经生理机制。
主要成果:
以神经递质为基础,原创性地提出情绪的“三元⾊学说”,⽤于解释复合情绪的多样性 。⾃2019年以来,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 Cerebral Cortex, Brain Behavior Immunolog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Neural Plasticity以及《⼼理科学》《⼼理科学进展》等国内外⾼⽔平学术期刊发表论⽂近6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5项,团队成员包括四川省千⼈计划特聘专家领军⼈才1⼈。
心理学专业课教研室青年骨干教师蒋丰泽讲师与本院研究生、本科生组队参加学校“党史知识竞赛”,获得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在项目组骨干成员,学院学工办主任蓝海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成果丰硕。在疫情期间及2022年9月四川泸定6.8级地震之后,学院师生充分利用专业特色,开展蓉城“心”力量,抗疫抗震“心”援助活动。
蓉城“心”力量 抗疫抗震“心”援助
——四川师范大学抗疫抗震心理援助网络平台正式上线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9月7日
查看:230
来源:
为帮助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众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和“9.5”泸定地震带来的心理压力,打赢抗疫抗震阻击战,四川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优势,第一时间组织心理学专家团队,面向全社会提供抗疫抗震线上心理援助活动。
9月6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线上心理援助平台启动仪式正式举行,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海东、心理学院院长靳宇倡、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红、四川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胡兴旺、四川省李明名师工作室负责老师李明、四川省鸿创启点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百余名专家志愿服务团队成员等出席了启动仪式。仪式由心理学院院长靳宇倡主持。
李红详细介绍了心理援助平台项目的实施背景、团队搭建、援助形式等情况,强调了在疫情防控形势下探索“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新技术的重要性。四川师范大学心理援助平台坚持开展一对一线上心理咨询,通过400热线、微信公众号科普推文,线上讲座等方式,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贡献心理学的专业力量。目前,团队专家成员正积极谋划、整合力量,致力于把该平台升级为省级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平台。
心理学院教师李琼代表全体线上心理援助志愿者承诺将努力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真诚的仁爱之心、过硬的专业技能,参与到线上心理援助行动中,用好用活心理学知识,努力服务他人、真情奉献社会。
张海东在讲话中充分肯定心理学师生在此次心理援助行动的积极努力和无私付出,指出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该平台充分整合省内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援助等方面专业力量,为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众提供了专业的心理帮助和支持,为防疫抗疫贡献了师大力量,强调要统筹谋划聚合力,制定详细的总体规划、工作流程、运行机制、实施办法、具体举措,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切实增强整体战“疫”力。要拓展载体强能力,把心理援助的传统方式与新兴载体结合起来,把参与服务的满腔热情与做好工作的专业本领熔铸起来,使抗疫抗震心理援助服务成为我们心理学理论最鲜活的具体实践、最有社会价值的科研项目。要注重实干显效力。通过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每一项服务的落实、每一个案例的总结,创造出彰显师大优势、体现师大情怀、富有师大特色的心理援助工作体系。
启动仪式结束后,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副主任委员、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专家服务团成员、心理学院戴艳教授以及心理学院李琼博士分别为平台全体志愿者、咨询师、督导师等相关工作人员举办线上培训。戴艳详细讲解了本次心理服务平台的心理咨询性质和任务、危机干预的工作流程、热线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着重讲解了心理援助热线工作过程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李琼介绍了四川师范大学心理援助平台的预约方式、咨询流程、转介要求、后续的督导和培训等相关问题,并对心理热线的特点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讲解。
线上援助平台的所有专家、志愿者、工作人员纷纷承诺表示,在这场争分夺秒的心理援助战中,一定积极努力,以好举措促进好举措、以正能量激发正能量,全力以赴扛起心理援助的使命与责任,为抗疫抗震贡献川师心理学人的智慧和力量。(供稿:李林霞,图片:冯依晨、李馨云,审核:靳宇倡、肖柯、李红)
新闻链接:https://psy.sicnu.edu.cn/p/16/?StId=st_app_news_i_x637981346366690529
学院“心践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2022年“务实杯”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本课题骨干成员,学院学工办主任蓝海老师获2022年“优秀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称号,“心践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和“心援行动”进社区实践队均入围2022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展示活动”网络投票环节。
供稿:方丹逸
初审:杨小洋
复审:靳宇倡
终审:肖 柯
【编辑: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