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心理学院靳宇倡教授团队研究揭示了COVID-19初始爆发期间大规模隔离对公众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8日
  查看:417
  来源:

我院靳宇倡团队元分析揭示了COVID-19初始爆发期间大规模隔离对公众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Coronavirus-19 (COVID-19)成为了近年全球不可避免的公共卫生危机。从2019年底疫情爆发开始,为了在第一时间隔绝COVID-19的传播途径,中国为首的众多国家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隔离防范举措。

 

而在疫情爆发后的三个月内,许多人仍然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工作或者锻炼,特别是在长期的隔离情况下,民众更容易滋生不同程度上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近日,靳宇倡团队在国际权威的情绪障碍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SCI一区,IF=4.84)在线发表了题为Mass quarantine and mental health during COVID-19: A meta-analysis的文章,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是国际情感障碍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ffective Disorders)会刊,研究系统综述了从2019年底疫情爆发开始,最初三个月内大规模的隔离措施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调节因素的作用,探讨了疫情隔离对公众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图1)。

 111.png

1 文章封面

根据国务院20206月出版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将国民应对这次新冠疫情历程分为5阶段。而此研究主要集中讨论了最早的三个阶段中采取隔离措施对民众焦虑、抑郁、压力方面的影响。

此次研究引入了CDC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网站中关于传统医学隔离(Isolation)与此次疫情中采取的居家或社交隔离(Quarantine)的概念区分,并对大规模隔离的概念进行了讨论界定。

 2222.png

2 CDC网站

 

研究全面搜索了202010月之前的中文和英文文献。纳入了28项研究,总样本量高达13万。结果表明大规模隔离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隔离造成个体的焦虑程度最为明显,心理压力次之,而对个体抑郁水平影响最小。

研究进一步发现,不同的群体面对隔离时产生的负面心理效应是有所差异的。例如,隔离产生的焦虑水平,儿童青少年群体相较于成人和大学生群体更为强烈,这也暗示了危机事件会导致儿童可能产生比成人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North et al., 2018)。研究也发现了国家类别对隔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无调节作用。这可能的原因在于本次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世界各国都遭受了较为严重无差别的病毒袭击,抗疫的隔离措施产生的心理健康危机在世界各国都是普遍存在的。也有可能是由于在2020年初国外民众对疫情没产生足够的认识,虽然在确定隔离措施之后,也在极快时间内采用多项措施缓解群众的心理危机,但是民众的意识和隔离举措都没有达到足够的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元分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少部分文章报告了隔离与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或者呈负相关的结论,研究团队将这种奇特的现象叫做疫情中的“心理台风眼效应”。

心理台风眼效应是借用气象学的“台风眼”现象来描述对灾害的心理反应,台风周围的空气旋转剧烈,而台风内部的空气相对较弱。在疫情期间就出现了时间段越接近高风险阶段,个体越平静的现象。地域上也检测到了早期的时候中低风险地区的民众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比高风险地区更严重。如早期香港疫区居民的焦虑程度低于非疫区居民。

 

原文见: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5032721008727?via%3Dihub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心理学院